吴某,女,43岁,新华社工作人员。 病史:自年,因失眠与低血压时而昏倒,当时未予重视。年以后,发病频繁,尤其是经量多,间隔短,长期大量失血,不能坚持工作。医院均诊断为“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”,并发失血性贫血症。医院,诊断如前,经治疗无效。年6月12日来诊,按太阴、少阴同病论治。前后治疗4个月,诸症痊愈,恢复工作。 初诊:行经不定期,停后数日复至,淋漓不断,色暗淡,夹乌黑瘀块甚多。头痛、浮肿、纳呆、蜷卧,失眠惊悸,气短神疲,肢软腹冷,恶寒身痛。面色苍白,形容憔悴。舌质淡,苔白滑,根部微腻。脉沉而微细。乃太阴少阴证崩漏。法宜温经散寒,复阳守中,以甘草干姜汤主之。处方:炮姜30g,炙甘草30g,3剂。 二诊:服药后胃口略开,仍恶寒身痛。继以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,温经散寒,表里兼治。处方:炮姜30g,炙甘草30g,麻黄9g,制附片60g,细辛3g。上方随症加减,附片加至每剂g,炮姜g,共服25剂。 三诊:全身浮肿渐消,畏寒蜷卧、身痛头痛均好转。崩漏止,月事趋于正常,瘀块显著减少。舌质转红,仍偏淡,苔白滑,根腻渐退。病已明显好转,阳气渐复,阳升则阴长,但仍有脾湿肾寒之象。法宜扶阳和阴,补中益气。以甘草干姜汤并理中汤主之,随症加减,共服40余剂。处方:制附片60g,干姜15g,炙甘草30g,党参30g,炒白术24g,茯苓20g,炮姜30g,血余炭30g,肉桂10g,鹿角胶6g。至年10月中旬,月经周期、经量、经色已正常,诸症悉愈,恢复全日工作。春节前后,因任务急迫,每日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,自觉精神旺盛。年3月临出国体检时,均属正常。 摘自:范中林等.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.北京:学苑出版社,:79-82. 覃医生按: 简单介绍一下本医案的医生范中林前辈:(-)四川郫县太和镇人,享年94岁,多年来潜心于《伤寒论》的研究,善用经方,尤以舌诊见长,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。在掌握六经辩证规律治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,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,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。从本医案一开始使用比较大剂量的炙甘草,炮姜各30克,到后面大剂量附片加至克,炮姜克,可见他对扶阳方面受火神郑钦安的影响很大。本医案发生的时间是年,在大约相同年代喜欢使用附子的还有一个大医家李可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我个人认为他扶阳的思维可以学习,但用这么大剂量使用干姜附子我并不提倡,因为年代不同,以前医患关系比较单纯,法律法规也没有现在这么规范,资讯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发达,现在很多患者很多喜欢在网上查各种药物的功效,如果也是这么大剂量使用附子一旦出事了容易产生医疗纠纷,严重的话估计这一辈子都不能再行医了,所以我比较谨慎,大家可以说我胆子小,我只是一个小中医而已,我输不起! 言归正传,我尝试以我个人有限的知识解读一下这个医案,一开始提及“按太阴、少阴同病论治”,什么是太阴病?伤寒论宋版条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结硬”,这一条文反映的是太阴脾阳虚衰,寒湿内盛这么一个病机,因为脾阳衰,导致“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”腹满自痛和时腹痛是阴症,与阳明证不同。此病案中“纳呆,舌质淡,苔白滑”都可以看作是太阴病的表现。那么少阴证又是如何看的?伤寒论宋版条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”,这是少阴病阳虚阴盛寒化证的提纲,心肾两脏都属少阴,心主血,属火,肾藏精,主水,血少故脉细,阳气虚故脉微,心肾阳虚,阳气不振,阴寒内盛,神失所养,所以神疲欲寐。本医案的“蜷卧,气短神疲,恶寒身痛,脉沉而微细”都是少阴相关的表现。 初诊选用甘草干姜汤炮姜30g,炙甘草30g,是按医者“温经散寒,复阳守中”这一思路而设的,干姜复中复阳,炙甘草补中益气,两者配伍有甘辛化阳之妙,此处干姜用的是炮姜,取其温经止血的功效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剂量使用甘草会引起水钠潴留,对于肾功能不全,有水肿的病人会导致排尿困难而加重水肿。此患者就有浮肿的症状,范老开方炮姜和炙甘草各30克算是比较大量了,但此案并没有反映患者浮肿加重,或者只用了3剂,即使浮肿有加重但还不算严重?现在没办法去确认这个问题,只提到胃口略有好转。 二诊范老在甘草干姜汤的基本上合上麻黄附子细辛汤,麻辛附出于伤寒论宋版条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”,此方本来是用于少阴阳虚兼太阳表寒即太少两感证,但此案患者并没有发热的症状,只有头痛,恶寒身痛,应该是里寒太重,表有寒邪约束故头痛,恶寒身痛。麻黄解表邪,附子温肾阳,细辛佐附子温经,佐麻黄解表,三药合用起到解表温里的作用。二诊处方 附子从60克开始加量到克,炮姜由30克开始加到克,麻黄只用9克,细辛3克,从配伍比例看,麻黄和细辛的量偏小,明显不成比例,可能跟范老的用药习惯有关,这是火神派的用药特点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细辛温肺化饮,麻黄解表发汗,还有利尿消肿的作用,把毛孔打开之后利于水湿从尿液排出,有提壶揭盖之妙。推测小量的麻黄和细辛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。 三诊:“全身浮肿渐消,畏寒蜷卧、身痛头痛均好转。崩漏止,月事趋于正常,瘀块显著减少。”消肿,畏寒,身痛头痛减轻这个好理解,为何甘草干姜汤合麻辛附25剂之后月经也正常了?在这里应该不难理解,炮姜本身有止血的作用,而且每剂用到了克,药专力宏。虽然没有用活血化瘀药,血块也显著减少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,此案的瘀是因为寒重引起的,好比冬天气温太低水会结冰一样的道理,只要温度足够冰就会融化。因为范老认为仍有“脾湿肾寒之象”,故去除了麻辛附汤,用“甘草干姜汤并理中汤”随症加减,共服40余剂。处方:制附片60g,干姜15g,炙甘草30g,党参30g,炒白术24g,茯苓20g,炮姜30g,血余炭30g,肉桂10g,鹿角胶6g 理中汤即人参,干姜,甘草,白术,因为三诊仍然重用附子,我认为可以叫做附子理中汤加味,上方附子温阳补肾,党参,炙甘草益气补中,炮姜温中散寒兼止血,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利水健脾,一般人只知道血余炭是收敛止血,但却不知这一味药还有化瘀和利尿的作用,肉桂温经通脉,散寒止痛,鹿角胶温补肝肾,益精养血,对于虚劳羸瘦,崩漏下血有很好的疗效。 患者三诊服用40剂之后可以说已经完全康复,完美收功! **敬告:本医案解读只用于医学交流,如有类似的病患请咨询专业医生,不可套方服药,否则如有变故后果自负!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覃炳佳医生是全科中医,擅长治疗各种肠胃消化道疾病,妇科男科,抑郁症等精神疾病,亚健康调理以及各种疑难杂症。 如需网诊或是学习中医(收费),请加,或加
|